分享 0
醫師:避免「經皮毒」致癌,家用品怎麼挑?
管理者 -
2019-10-17 13:24:44 #1

皮膚吸收的毒,比吃更難代謝!

經皮毒長期且緩慢,從頭到腳都接觸得到。
皮膚吸收的毒,比吃更難代謝!醫師:避免「經皮毒」致癌,家用品怎麼挑?
 
吃進去的毒,往往我們很小心;但你可能不知道,從「皮膚吸收」的毒,造成的傷害可能更大!
 
擦保養品、塗藥膏、抹防曬乳,都會在皮膚表面形成作用,生活中接觸的各種毒素,也可能從皮膚進入體內,形成「經皮毒」,再由淋巴和微血管擴散至循環系統,皮膚科醫師警告,長期、大量累積,恐怕引起癌化反應或慢性中毒!
 
「皮膚」是人體最大器官,也是抵擋病菌侵襲的第一道防線,卻很容易被忽略「吸收力」強大。執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經皮毒是「無形殺手」,超過臨界值,才會發現嚴重症狀,但「不知不覺累積小劑量,產生症狀就來不及了。」
 
他同時具有內科和皮膚專科執照,比較2種吸收途徑,一般吃進去的毒素,多半可經由胃酸抵擋,由肝、腎代謝,但經皮毒是直接吸收,卻沒有「解毒」的途徑,比起病從口入,造成的傷害恐怕更為深遠。

3種經皮毒途徑進入人體,恐怕造成癌變

趙昭明表示,無論是藥物、保養品或化學物質,都可能經由皮膚表面吸收,滲入微血管後再進入器官。接觸的時間、頻率、劑量、毒性、皮膚部位的滲透力,則會影響後續風險,由「皮膚」進入體內的途徑主要有以下3種:

1. 由皮膚表面角質細胞直接進入。

2. 由皮膚角質層的間質、空隙進入。

3. 由皮膚表面附屬器官,如毛囊、汗腺等孔道進入。

「經皮毒最怕造成基因突變、癌症病變、生殖系統改變。」趙昭明建議,經皮毒可能累積5年、10年以上,可留意環境中的危險因子,經由抽血來評估特定物質的濃度,再判斷是否為經皮毒所造成的病變。

8種常見含毒用品 挑選時注意

趙昭明指出:「環境中到處都是毒素」,即使成分沒問題,產品之間的「交互作用」,和製作過程中的「化學反應」,小於500道爾頓的粒子,就能滲透皮膚毛孔,形成無孔不入的經皮毒,尤其以下幾種常見產品。
1. 髮類產品
染髮劑中較具有爭議的「對苯二胺」(PPD),可能導致泌尿系統傷害;洗髮乳中若含有保溼成分「矽靈」,雖沒有與「經皮毒」直接相關的明顯報告,但若長時間滯留髮根,可能會產生頭皮過敏,或引起毛囊阻塞發炎,要注意清潔乾淨。
2. 保養品
有害的是防腐劑成分及本身具有毒性物質,如國外很多標榜萃取中草藥植物的精油,就被發現植物本身具有毒性,過量或比例不對、交互作用等都會形成經皮毒反應
3. 塑膠製品
除了塑膠餐具、軟地墊等製品,市售防曬乳、潤膚乳部分也含有塑化劑,造成體內雌激素過高,影響生殖系統,導致子宮內膜異位風險或男性女乳症等後遺症。
4. 止汗劑
一般透過鋁鹽成分,使得蛋白質堵住汗管,抑制排汗,過往曾傳出,塗抹在腋下靠近淋巴,可能導致乳癌風險,不過目前未經證實,對於容易過敏者,最好選擇無香料的產品。
5. 清潔劑
許多清潔用品含有「三氯沙」,降低及抑制微生物生長,作為抗菌及防腐用途,或是其他殺菌劑,都可能導致荷爾蒙失調。
6. 化妝品
部分化妝品含有增加黏稠度的有害潤溼劑,經過黏膜毛髮接觸,或塗抹在皮膚表面,都會造成慢性中毒反應。
7. 家具
要特別注意含有很多甲醛,醛類也是防腐劑的成分,也會穿透皮膚,造成氧化作用和過敏反應,游離甲醛的製作過程中,也會造成中毒的化學反應。
8. 藥物
如男性的生髮產品,標榜讓頭髮烏黑濃密,部分可能含有雌激素,國內雖已禁止相關成分生產和販賣,消費者還是要注意,別購買宣稱有療效,卻來路不明的產品。
 
皮膚吸收的毒,比吃更難代謝!醫師:避免「經皮毒」致癌,家用品怎麼挑?

吸收經皮毒,身體部位大不同

趙昭明指出,身體各部位的皮膚厚度各異,吸收經皮毒的倍數也不同,如日本醫師大森隆史曾提出:手與腳吸收經皮毒不到1倍,臉部額頭、下巴、眼皮周圍則為6倍以上,頭皮約3.5倍、背部17倍,性器官最容易吸收,有高達40倍以上的強度。
 
他提醒中年以上的族群,由於皮膚油脂分泌會減少,角質就沒辦法很服貼在表皮上,使得皮脂膜有缺孔,如同保護屏障破了洞,容易讓外物入侵,可適度加強保溼
 
如何發現經皮毒的作用?他直言「沒什麼警訊」,一般皮膚受到刺激後,產生接觸性或刺激性的過敏反應,會出現紅、腫、癢,深度也只到真皮層,和經皮毒是不同途徑。

成分標示不易懂,「有機」不一定無毒

趙昭明認為,要消費者完全了解成分太困難,例如介面活性劑就有8種,防腐劑有11大類,包括醛類、醇類等,「很多產品標示原文,但即使標示中文,比如說丙二醇,多數人也不知道是什麼,還是有盲點」,他強調政府的把關格外重要。
 
他舉例,日本知名化妝品大廠,幾年前曾發現旗下美白產品會對黑色素產生毒性,形成化學性白斑,國內的彩妝保養品管制,也應該嚴查相關廠商。
趙昭明指出,目前食品藥物管理署已有分階段實施計畫,將來美妝保養品必須測試毒性,未超過安全範圍,通過審核才能上市。
 
他為了釐清相關產品的特性,近來也報名參加食藥署的「化妝品安全評估人員培訓班」,才發現品項繁複,許多「本來以為很懂」的毒性,遠遠超出過往所學,也都跟臨床案例相關,他相信可以幫助更多患者,解決皮膚的疑難雜症。
 
他建議,選擇保養品或化妝品時,務必要由合格工廠製造,台灣的強項雖然是中草藥,但不一定標示「有機」、「植物萃取」就比較好,也可能植物本身具有微量有毒物質,因此,最好能夠輪流使用不同產品,避免毒素滯留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