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
塑膠微粒全面入侵!環保署全面調查,自來水、海水、沙灘、貝類都含塑膠微粒
管理者 -
2019-11-22 11:42:01 #1
塑膠全面入侵!環保署首次調查公布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中微型塑膠含量,證實大部分樣品均檢出微型塑膠,自來水中檢出塑膠數量範圍為0至6根/公升;海水微型塑膠數量範圍為每1,000公升有1,000至18,500個,沙灘砂礫每公斤26至2,400個,養殖及野生貝類每公克0.2至5.2個,塑膠來源從免洗餐具、瓶蓋、洗面柔珠、飲料杯、尿布、輪胎、塑膠包材等各種民生用品,共有12種塑膠成分。

小知識:微型塑膠為尺寸小於 5 mm(約等於一粒米) 的塑膠碎片,會快速被生物攝取,對生物的傷害比大型塑膠碎片更高,為近年全球關注的環境議題。國際間的研究顯示污染範圍不止於海洋環境,許多國家的淡水與陸地、甚至是南北極地都已發現微型塑膠。

清水意指經過淨水場處理後的水,原水意指水庫等尚未經過淨水處理的水源,orb media數字為國際重要非營利組織針對一百多個國家的飲用水進行的塑膠微粒調查平均數字(圖片來源/環保署)

環保署首次調查,從自來水到沙灘、貝類均有微型塑膠

環保署環境檢驗所所長顏春蘭表示,微型塑膠污染議題受全球重視,雖然尚未有明確學術證據對人體造成影響,但塑膠殘留人體,包含流佈過程中可能夾帶的重金屬與有毒物質,都可能增加健康風險,國際已進行多項調查,國內則由環保署首次展開大型調查。
 
環保署自106年12月至107年7月進行全國89處自來水淨水場、7處養殖區及福隆、墾丁2處海水浴場之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及貝類中微型塑膠調查計畫,結果證實大部分樣品均檢出微型塑膠。
沙灘砂礫中微型塑膠樣品(圖片來源/環保署)
 
其中自來水中檢出塑膠皆為纖維狀,數量範圍為0至6根/公升,顏色包括透明無色、黑色、紅色、藍色;海水微型塑膠數量範圍為每1,000公升有1,000至18,500個,沙灘砂礫每公斤26至2,400個,養殖及野生貝類每公克0.2至5.2個,微型塑膠之形狀包括發泡狀、薄膜狀、顆粒/圓珠狀、碎片狀及纖維狀,顏色包括透明無色、乳白色、紅色、橘色、黑色、藍色、棕色、綠色、粉紅色、黃色、黃褐色。
 
顏春蘭表示,檢出的塑膠微粒樣態,可做後續分析運用,例如球狀纖維可能是洗面柔珠,發泡不規則狀則可能來自保麗龍等,薄膜狀可能來自紙杯或其他防水包材,顏色部分則來自產品型態,例如鮮豔塑膠玩具包含較多顏色,海灘檢出塑膠樣態與顏色,就比自來水更多樣複雜。
海洋微型塑膠可能來源(圖片提供/環保署)

西部海域受人為干擾嚴重,漁網、保麗龍、塑膠餐具等污染

顏春蘭表示,本次抽樣範圍以西海岸為主,在海水部分共檢驗100多個樣本,海灘部分則選擇人為干擾較嚴重的福隆、墾丁沙灘發現多樣塑膠製品污染,在東石海岸的野生扇貝也驗出成團微型塑膠,成分為PE及PET,推測包含漁網、塑膠繩等棄置塑膠製品多,另外養殖使用之保麗龍亦有驗出。但相較國際檢出數量,都還在中等範圍。
 
春蘭說明,扇貝驗出微型塑膠,對人體沒有直接健康風險關聯,但是需要持續追蹤,了解來源以及如何進行源頭塑膠減量。
圖片來源/環保署

環保署:推動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源頭減量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表示,環保署與公民團體共同成立海廢治理平台,其中「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即設定「以科學數據掌握國內污染現況」為重點工作項目,精確檢測每一根微型塑膠的材質。透過材質鑑定,可以合理推斷微型塑膠是由各類人造塑膠物品廢棄進入環境中不斷裂解後產生,特別是長期且大量應用於餐飲、食品、製造業的一次用塑膠、包材與化纖製品。
 
環保署表示,透過微型塑膠之調查有利後續減塑政策的推動,同時呼籲,微型塑膠污染的解決方案不能止於末端防堵,更需要全民參與各類一次用塑膠廢棄物的源頭減量,期望民眾「自備、重複、少用」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配合減塑運動、落實垃圾分類並確實做好回收工作,共同保護珍貴環境。
不同深度沙灘採樣(圖片來源/環保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