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
心智
管理者 - 花淑妙
2019-09-16 11:01:47 #1

《心智》這是一本很有來歷的書

怎麼說呢?我覺得可以用兩個「最」來形容。這是世界上也許最聰明的一群人,對人類最本質問題的思考

為什麼說這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人?得先介紹一下作者。它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民間組織,叫現實俱樂部,英文名叫 Edge。它是做什麼的?哲學家拜爾斯說過,要想抵達知識的邊界,就要尋找最複雜,最聰明的頭腦。把他們關在一個房間里,讓他們互相討論各自不解的問題。現實俱樂部,做的就是這件事。


1981年,美國出版人約翰·布羅克曼發起了現實俱樂部。它的擁躉包括凱文·凱利、史蒂芬·平克、塔勒布,等等這些聰明人。他們經常在博物館、客廳、餐館舉辦一些聚會。每一年,他們還會發起一個年度命題,一起討論。比如心智、文化、生命,等等。成員根據這個主題,說出自己最關心的問題,和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最終,這些問題和思考集結成冊。
現實俱樂部曾經出版過6本書,而這本《心智》就是現實俱樂部叢書的第一本。你可能會以為,這本書一定匯集了有關心智這個問題,最深刻的答案吧?很遺憾,並沒有。這些文章,大多數只是提出問題,分享思考的過程。並沒有給出確切答案。


但這正是這本書有意思的地方。現實俱樂部的發起人布羅克曼曾經說過,我們對聰明的思考頗有興趣,對標準化的智慧意興闌珊。他關心的不是一個絕妙的答案,而是思考的過程。他希望用一個思考,啓發更多的思考。
換句話說,這本《心智》,不是一本答案之書,而是一把鑰匙,幫你打開一扇門,為你的思考,打開一個新維度
現實俱樂部將來會長成什麼樣?咱們不知道。但可以確定,有機會見證這樣一個組織的誕生,和他們在同一個時代共同思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那麼,這本書到底說了什麼呢?
主要集中在兩點。
第一,它展現了很多有趣的思考方式。也就是,號稱最聰明的大腦,是怎麼想問題的?你會發現,雖然大家研究的領域不一樣,但在思考方式上,有很多共通點。而且這些思考方式,對我們理解其它問題也很有啓發。

第二,把這本書作為一個整體它還回答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現實俱樂部是怎麼推動一個超大議題的
接下來,我就從這兩部分出發,為你解讀這本書。

 

首先,第一部分,我們說說,這些聰明的大腦,是怎麼思考的?
我從書里為你總結出了兩種,對我們啓發比較大的思考方式。

第一種思考方式,叫切換觀測尺度。也就是,當面對一個問題,你找不到合理的答案時,假如建立一個更宏大的視角,也許就會獲得一個新的解釋。
比如,行為遺傳學家,戴維·呂肯,也使用了這種思考方式。他發現,同樣是伴侶出軌,但是,男人和女人的態度很不一樣。女人發現丈夫出軌,最關心的是,丈夫會不會把家裡的錢分給外人。而男人發現妻子出軌,更在意的是,妻子有沒有跟外人發生性關係。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咱們還得換個視角來解釋。假設你不是某個人,而是基因本身。你的最高目的,是完成自己的複製。怎麼複製?必須得生育自己的後代。而在生育後代這件事上,男女差異就出現了。你看,女人直接生孩子,她們可以百分百的確定,不管孩子的父親是誰,自己都是孩子的母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基因。這時,她最關心的,就是怎麼養育這個孩子。她肯定會更在意資源。而在基因檢測出現之前,男人沒法確定孩子是不是自己的。為了完成生育後代的目標,他們必須得首先確保,女性不會跟別人發生性關係。
你看,換個視角,這個問題也解釋通了。當然,這些解釋並不一定全面。但是,這種來自心智科學的思考方式,對我們還是很有啓發的。


第二種思考方式,叫做避免簡單化。也就是,凡事避免想當然,在下結論之前多問這是事實的全部嗎?
深入這本書,你會發現,高級的科學精神,不光是要改變自己的思考習慣,而是要對抗人類這個物種的先天局限。
在這本書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認知科學教授,史蒂夫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有一個天然局限,那就是,你只會思考那些,大腦允許你思考的東西。
乍一聽,你可能會說,不對,想象力天馬行空,怎麼會受局限呢?要想理解這個觀點,我們得先知道,大腦里儲存著什麼?你可能會說,當然是信息了。沒錯,但是,信息從哪來?大腦本身不跟外界直接接觸,它從身體的其他部位獲取信息。而我們的身體,有自己的功能局限。它接收信息的方式,也有局限。這就導致我們大腦里儲存的信息,還有大腦的思考方式,都受到了身體的某種局限。


比如,愛因斯坦在描述時間時,他把時間看成一種空間維度,然後像描述空間坐標一樣,划定了一條時間軸。每時每刻,都是時間軸上的一個點。但是,這個時間軸的模型,能反應真實的時間邏輯嗎?我們不好說。畢竟,我們的感官局限已經決定了,我們只能用這種方式去思考時間。
換句話說,你以為的很多真理,其實都存在某種,把事實簡單化的嫌疑。這裡的簡單,不是簡化,而是它可能丟失了事實的某個維度。這是人類的構造,導致的先天局限。那麼,怎麼突破這種局限?這已經不是改變思考方式的問題,必須要借助新技術、新工具。


比如,X光技術、引力波、聲吶,都在打開某種感知世界的新維度。當然,在分析這個問題的同時,心智領域的專家們,自己也在面對類似的問題。比如在書中,不止一位學者指出,目前的心智科學研究中,建立類比模型,是一個重要的方法。比如,在水力機械設備快速發展的時期,人們覺得大腦像一台液壓機。後來電話交換機誕生,人們覺得大腦是一台交換機。現在,有了計算機,我們又認為大腦其實更像一台計算機,把其中的神經結構叫做神經迴路。


換句話說,我們研究心智的模型,也受到了科技的局限。每當技術更新換代,這些模型可能也會跟著變。而它們能反映事實的全部嗎?科學家們必須時刻保持這種懷疑精神。
前面我們深入細節,從書里挑選了一些思考片段,接下來,我們建立一個全景視角。把這本書當成一個整體來說說。你會發現,在推動「心智」這個超大議題上,現實俱樂部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第二部分,我們就說說,現實俱樂部,是怎麼有效推動一個超大議題的?
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路。把觀察的重點,從信息的廣度,轉變銳度。也就是,我只呈現,當下正在發生的,新思考、思考的力道很深入,而且能啓發更多的思考。現實俱樂部,用的就是這個方法。


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描述這種方式,叫飛輪模式。你把心智這個命題,當做一個巨大的飛輪。每個學者的思考,都是在飛輪的某個點上發力。一開始,飛輪可能動得很慢。但隨著發力點越來越多,這個飛輪會越轉越快。這個超大議題,就被有效地推動起來了。
換句話說,《心智》這本書里的話題,看似五花八門,但當我們用飛輪這個模型去觀察時,你會發現,每篇文章,都是在某個方面,對著心智這個大飛輪發力。
比如,加州大學大腦認知中心主任,叫拉馬·錢德蘭,蘭教授研究的重點,是大腦里,一個叫鏡像神經元的區域。鏡子的鏡,影像的像。它的作用,就是像照鏡子一樣,讓生物有模仿同類,並且感知同類感受的能力。你看,當你在電視上看到有人在懸崖上走鋼絲,下面是萬丈深淵。你雖然沒有親臨現場也會腿部發了軟。所以他覺得研究進度像神經元是研究心智很重要的議題。

當然,在這個飛輪上,還有更冷門的研究。比如,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學家,羅伯特·薩波爾斯基,專門研究一種叫弓形蟲的寄生蟲。因為弓形蟲有一種罕見的能力,它能操控宿主的心智。
 

我們都知道,貓是老鼠的天敵,老鼠的本能是躲著貓。但是,被弓形蟲感染的老鼠,不僅不怕貓,還會特別喜歡貓尿的味道。
那麼,弓形蟲是怎麼做到的?你可能會說,它是不是破壞了老鼠的恐懼神經,讓它感覺不到害怕?實驗員觀察了被感染的老鼠,結果發現,它們依然害怕強光,而且別的大腦機能都正常。弓形蟲只是不知道用什麼方法,非常精確的,只破壞了老鼠大腦里,跟貓有關的這部分恐懼。並且改變了老鼠的多巴胺系統,讓它一聞到貓尿,就覺得快樂。
換句話說,在操控心智這件事上,弓形蟲在某種程度上,比人類還厲害。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要專門研究弓形蟲。只要破解了它的能力來源,我們就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揭開心智的奧秘。當然,這項研究目前還在推進中。


這項研究也提供了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以往我們都覺得,要想解決一個問題,最直接的辦法是正面強攻,集中精力研究這個問題本身。但是,對弓形蟲的研究告訴我們,你還可以向大自然取經。自然界的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生存解決方案。每個方案,都是一張現成的施工圖。只不過它經過加密,你需要破解。一旦破解成功,你就掌握了這個物種的能力。
這本《心智》今天我們一共說了兩個重要內容。第一個是,學習科學精英們的思考方式。我們說了兩種思考原則,分別是建立不同的觀測尺度,和避免把事物簡單化。第二個重點是,現實俱樂部是怎麼推動一個超大議題的?我們建立了一個飛輪模型。


假如你對這本書有興趣,可以直接去看看原書。《心智》這本書里,一共收錄了18個精彩的研究報告。每份並不長,也就十來頁,你上下班的工夫,就可以完成。